CODIA Acoustic Design,來自韓國的一家專業以聲學設計的音響配件公司。第一次接觸到是在去年,它家推出一款器材架Stage 1000,專業設計、造工精美,立刻引起不少關注。通過代理得知,其後還有更高等級的Stage 3000 Digaon,以及24K金版本等音響架。從材質、工藝上就可以看出其公司對於產品有著非常苛刻而又力求完美的要求。前述幾款架子在廣州音展上有接觸過,而真正令我心動的卻是他家避震墊材,其中一款特別的器材墊——Tiso 50就引起我的興趣。

Tiso 50整體是由三個部份組成,頂端與底座分為兩部份,頂端接觸面採用黃銅製作(另外還有一種鋁合金材質的,本文試用的是黃銅材質),底座採用航太等級鋁合金。底部貼有一層橡膠軟墊,厚度不厚,用意一方面增加阻尼,一方面也可增加與器材的摩擦力,同時避免刮傷。上下兩個部件中間夾著一顆獨特的硅酸鋯工藝配方製成的高硬度陶瓷小珠,這個小珠和上下兩部份只有單點接觸,用來達到避震、卸震的效果。這個設計好像以前看過?印象中好像德國有一家公司有類似設計。

避震避震… 那麼震動從哪裡來的呢?其實,震動主要來自兩個地方,一是器材本身的震動,譬如唱盤轉動和其他機械裝置運作時產生的震動,或是變壓器的固定頻率震動。這種震動看似細小,對聲音的影響卻是不容忽略的。二是喇叭播放時,空間中接觸到空氣的任何東西,受喇叭產生的聲波影響而產生共振。也就是說,音響器材除了自身的震動外,還會受聲波影響而震動。
第二種震動看似比第一種更小,但實際上的影響可不容輕忽,因為它們都是劣化聲音的根源,會造成聲音的延遲重迭,音像便失去焦距,輪廓不清。因此,CODIA開發Tiso 50的目的便是要一次性處理兩種震動,解決音響發燒友的「心腹大患」。

既然問題有兩種,Tiso 50解決問題的方式便有兩套,包括消除震動與避免共振,借由其雙重結構加以解決。先看內部系統,頂端是一個呈“禮帽”形的實心黃銅,中間陶瓷小珠具有非常好的抗衝擊強度和韌性,加上圓球狀的單點接觸,器材的震動能夠很好的被陶瓷珠吸收轉換消散,從而消除了器材的震動。外部系統,也就是Tiso 50的外殼,黑色鋁質外殼呈梯形狀,底部本身經過特殊的阻尼設定,能夠很好的起到吸振、抑振的效果,杜絕諧振的產生。由於外殼不與內部接觸,還可避免振動由下往上重新影響裝置。


Tiso 50我分別用於兩種器材上,一是CD轉盤,二是後級。其中以墊在CD轉盤下效果最明顯。墊上Tiso 50之後,聲音立刻變的有層次,彷彿整個舞台被拉開。整個音樂畫面變得透明且清楚,樂器凝聚力、密度感更好,進步幅度不小。由此可見,振動控制對於音響器材有多重要。
更顯靈活生動
聽爵士樂特別明顯。爵士樂的組態比較單純,但樂器聲音質地的差異性大,比起古典音樂的室內樂更有參考性。播放,可以感受到鼓棍敲打時的乾淨利落,敲打鼓皮或銅拔時發出細而綿密的聲音,鋼琴音色清脆明亮,且彈跳性十足,撥動時的振動感更清楚。對於薩克斯,鼓聲的還原以及聲場表現,在沒有改變音質音色的情況下,Tiso 50的加入讓我聽到了更多細節。細節更豐富而使得音樂的流動性更好了,更顯靈活生動,音樂性更好。

聆聽Mariah Carey的,人聲喉頭的細紋更為清晰,鋼琴的泛音更加完整,音場的透視度無形中也提升不少。背後鼓聲顆粒感明確,低頻深沉而有彈性。Carey的歌聲充滿磁性,而且很有真實感。最重要的是,整體中、低頻飽滿,下盤紮實沉穩,整體又不失音樂的活生感與流動性,感受直接而真實,像極了現場演奏,聽再久都不會枯燥無趣。

掃描二維碼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