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 WooCommerce Themes
代理品牌

VooDoo Cable ISO POD 避震腳 厚暖大力 立竿見影

我們上期已對這款Iso Pod腳座作出簡介,是VooDoo Cable老闆Bruce Richardson今年在8月到本社介紹的兩件新產品之一,另一件是Air Dragon II電源線。

VooDoo稱Iso Pod為器材諧震隔離系統,能隔離及降低由電子線路及機械運動所引起的諧震,能有效地提高器材聲音的清晰透明度。

Iso Pod分為頂底兩片以航空合金製成的圓碟(aerospace alloy discs),頂底貼上工業級氈墊以防刮痕,亦有隔震效果。中間以3顆鋯陶瓷珠(zirconium ceramic bearings)承托,這幾顆小圓珠除了可隔離震動外,亦有着把動能轉為熱能的化震原理。由於上下兩片圓碟均內藏磁鐵,使彼此吸在一起,使能夾緊中間的3顆圓珠而不鬆脫。

Iso Pod能提供極佳的機械穩定性,每件能支持75磅重量。3件裝適合承托光碟機、解碼器、前級、黑膠唱盤、唱頭放大器、音樂伺服器、書架揚聲器等較輕型產品。4件裝適合承托功放、電源處理器、座地揚聲器等較重型產品。

沉穩結實

Accustic Arts分體CD機坐在舊款Solidsteel Series 5.2兩層架上,Drive II CD轉盤在上層,Tube DAC II MKII解碼器在下層。

我先把3顆Iso Pod放在Drive II CD轉盤下,以兩前一後擺放。機尾底部中間位置沒有螺絲,擺放容易。機頭底部兩邊有機腳及螺絲,要把Iso Pod跟機底作平面接觸,不頂着螺絲,也不緊貼機腳,便有少許(一成以下)Iso Pod的頂部伸出了機身之外。我們之後在Tube DAC II MKII 解碼器墊Iso Pod時亦有着相同情况。即使如此,效果依然非常理想,總比讓IsoPod接觸到機底螺絲或機腳更佳。

在Drive II下墊上Iso Pod,聲音的改變是明顯的,變得更為厚暖好肉,人聲和樂器的聲音來得更為實在有質感。重播Diana Panton Trio+1《Pink》第1首「Wouldn’t It Be Loverly」,當用上Iso Pod,歌聲表現得更是穩重淡定,更有一份成熟風味,色士風的音色更溫暖甜厚,也更實在和具力量,牛筋更能深潛而下、震地而來。

Iso Pod的強勁低頻威力,在重播Santana的強勁搖擺節奏時亦相當受用,使得bass、敲擊、鼓,以至電結他,都更是能量充沛,每顆音符都更具推動力,使人更能享受到一份動感熱情、搖擺風采!

Iso Pod所帶來的質感和能量感是十分明顯的,使低頻更強勁、結實和受控,當移走Iso Pod,低頻和能量曾顯得較鬆較輕,雖然仍表現得十分理想,畢竟,當聽過更刺激痛快之後是會使人念念不忘的!

Iso Pod的音色溫暖,也有着一份滑溜感,使音像的輪廓邊沿會被修飾得更圓滑無硬角,在「Wouldn’t It Be Loverly」中的色士風就是明顯受到Iso Pod的潤飾而變得更甜滑迷人,在同碟第2首「My Ideal」中的鋼片琴也因Iso Pod而變得更圓潤、起勁、動聽,當然還有本身就是甜美的Diana Panton歌聲,亦在Iso Pod的協助下變得更具女性魅力,更成熟醉人!

兼得從容自然

接着下來,我把Iso Pod放到解碼器下。Iso Pod的效果在這位置依然能高度反映出來,只是,整體的表現可會更全面和自然,雖然質感同樣濃厚飽滿和能量強大,但卻可有着多一點從容不迫的 感覺。

Iso Pod這份自然平衡效果,在Perlman和 Ashkenazy的《貝多芬小 提琴奏鳴曲》重播上最見好處,在鋼琴表現得甜暖、生動、穩重、有力之時,還保持着一份活靈活現的神情美態,就是小提琴也有着這種既豪邁奔放,音響表情亦具活潑多變的神彩。相比下,把Iso Pod墊CD轉盤時的結實度和衝擊力雖然凌厲,但那份在弦樂重播上的剛柔合度感覺就不是那麼從容,是較着重於威猛 衝勁,帶着多一點拘謹,少了一點從容優美。

又以澳門精英室樂團「弦舞」的重播來比較一下兩者的效果。以Iso Pod來墊CD轉盤,高度顯出音場的廣闊壯觀感來,弦樂低頻的厚壯深潛,大動態的凌厲火氣,使我聽得興奮。以Iso Pod來墊解碼器,我除了能聽到以上這些效果外,還可以欣賞到多一點弦樂的柔韌彈力,悠長餘響空氣感,更有一份優雅美態!

我繼續反覆比較,發覺以Iso Pod墊解碼器時的自然平衡美,同樣可以在緩慢、細緻、優雅的古典結他彈奏上顯露出來,聽Gene Bertoncini彈「Cavatina」,跟隨每顆清甜晶瑩結他音符而來的餘響、空氣感,是悠長充沛的,亦是最美的。就是人聲,我亦是更喜歡這效果。若解碼器不墊Iso.Pod,非但聚焦力、結實度、彈跳力有所鬆軟化,就是聲尾餘響亦會較鬆朦和短促。

形狀相似

音效不同 IsoPod的外形,跟我們之前介紹過的Ansuz Acoustics Darkz避震墊有點相似,正好A(Aluminum 鋁)和C(Ceramic陶瓷)兩款Darkz仍在,便拿來比較一下。Iso Pod的圓直徑約2”,高約1.2”。兩款Darkz的體形一樣,比Iso Pod矮少許,圓直徑亦短少許,不過因身形完全垂直,不同於Iso Pod般頂和底的向內斜切割,於是頂和底的接觸面卻又要比Iso Pod闊大少許。

Iso Pod跟Darkz在結構上的最大分別是前者兩層,用上3顆陶瓷珠,後者3,共用上6顆陶瓷 珠。

Iso Pod重量十足,拿上手時明顯比Darkz更墜手,然而這份特性同樣反映在聲音上,用來承托器材,聲音是份外濃厚沉穩,密度感高,低頻尤其結實剛勁,節奏感和衝擊力一流,音色亦較溫暖柔和。Darkz Aluminum與之相比,聲音走較輕盈跳脫、雪白少糖、清亮光潔路綫,高頻一飛上天,空氣感漫天飄散。Darkz Ceramic就更進一步地走向雪白光亮,更有為肥腫緩慢器材提供修身減肥、消除 霧氣之效。

Accustic Arts的CD轉盤與解碼器,聲音清通透明、空間感充沛、乾淨俐落,沒那麼需要更進一步增強這些方面的效果。反之,Iso Pod的個性可與AA音源更易合作,尤其是解碼器,使得彼此的表現都來得更平衡自然,也更悅耳。若要為這兩部AA音源墊上腳座來提升表現,我曾為CD轉盤墊Darkz Aluminum,為解碼器墊Iso Pod。Darkz Ceramic就沒那麼夾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