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 WooCommerce Themes
代理品牌

[電源線] 音色清晰晶瑩 高頻充滿光澤 Gold Note Lucca Extra_Lucca Power Plus電源線

鍾一認識一位發燒初哥,他問:是不是越昂貴的接線(包括訊號線、喇叭線、電源線等)就越好聲呢?

答案可以是Yes,又或者No。玩hi-fi多年,買回家用過,向代理借來試聽過的接線,數量之多我都記不清楚了,當中有便宜到一千幾百塊,亦有十萬八萬級數(相信大家也都對此等線感到不耐,甚至沒法忍受),每家條廠都會有他們宣稱的獨門秘方,這些秘方有部分以科學為依據,有部分我認為是噱頭居多。把它們在同一系統組合中AB比較,得回來的結果,有時候貴價線竟然佔不了多少優勢,便宜一大截的反倒聽起來更覺自然悅耳,所以不一定貴線就代表好聲,不需要刻意選擇昂貴者,反而著眼點應該放於與你的系統是否匹配,因此多聽多比較才屬明智。

今期測試的兩款Gold Note電源線,分別是Lucca Extra 和Lucca Power Plus,二者價錢對於一般打工仔發燒友尚算能夠負擔。鍾一試線,最重要是聽到它對器材體系的改變,是好了、是衰了?其次是之間有否trade-off?某處有進步,可惜另一處卻有損失,權衡一番,最後作出評語。 無疑今次試聽的兩款Gold Note電源線,給我印象都很好,反覆接到系統的不同部分,開聲馬上聽到分別,基本上它們的個性都是一致的,高、中頻十分開揚,音色清甜幼細,人聲及樂器的結像更屬極高水平。唯獨低頻的下潛和釋放出的力水表現,Extra與Power Plus分別又是頗明顯的。那代表平的一條(Power Plus)就是不好,要買貴的一條(Extra)了,是嗎?慢著、慢著!剛才不是說過配搭的重要性嘛,用於系統合適的位置之上,發揮出接線和器材本身應有的聲音底蘊來,這才是真正發燒精神。

實芯純銀導體

我對Gold Note的接線產品絕對陌生,登入廠方網頁查找資料;首先最有興趣想看的並非
Accessories <Cables,而是Analogue <Turntables,年前在一位發燒友家聽過一個Bluenote LP 唱盤/唱臂系統,價錢不貴,但展現樂聲的生氣和躍動感,教人聞歌起舞,給我留下極深刻印象。再一句題外話,大家可知Gold Note這間意大利發燒廠家,最經典並惟外國音響業界讚譽的是什麼產品?一個叫“Midas Ebony tube resonator”的小東西,此乃1992年創立(當時以Bluenote 廠牌)及推出市場的首件產品,今天公司經多番轉變,數碼及模擬產品種類亦包羅廣泛,但如今在生產線上,仍見到這個給真空管卸震用的黑檀木damper,並保證是意大利全人手製造,這分堅持值得一讚。

說回Gold Note電源線,Lucca(意大利中北部地名)是電源產品系列名稱,電源線型號由高向下排列是Lucca II Magnifico Lucca Extra Lucca Power Plus Lucca Power及Lucca AC, AC,另外再有兩款電源拖板。當然,廠方同時亦推出多個型號的訊號線、喇叭線、數碼線和USB線,同樣全部在意大利人手製造。

五款電源線型號,大致上可劃分為純銀導體和純銅導體兩大類,再來是包含的線芯總股數量, 至於每款型號的繞線技術及屏蔽方式等,依照廠方資料,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今次代理送抵本刊測試的兩款Gold Note電源線: Lucca Extra和Lucca Power Plus,外層都以黑色尼龍網 包裹著,遠距離看較難分辨出那一條是Extra,那一條是Power Plus;拿上手,它們比預期中輕巧。3度,屬於中等,它們紮實的結構,雖不會如鋼條般要跟它「搏鬥」一番才插得入拖板上,但又不要期望它柔軟到可以扭轉幾個圈。

一條製作認真的電源線,對於所選用的導體、隔離、絕緣層材料、繞線方式、接頭、焊接處理等,都非常講究,因為每一環節都會影響聲音的表現。售價低於港幣兩萬的Extra,採用Gold Note實芯solid core純銀導體,導體直徑為18AWG,總股數7條,並以Elastollan這種高彈性耐磨化學材料製造的管道作絕緣,在每股導體之間,加入一種特製礦物油,目的是提升抑震和隔離效能。屏蔽以雙枝18AWG實芯純銀導體紋繞,將電磁干擾所產生的噪音大幅減少。電源線兩端採用大型的公母插頭,內裡的金屬部分經無鎳鍍鉻處理。廠方網頁公佈Lucca Extra的 capacitance inductance和resistance分別數據:18pF/mt-0.7 µH和0.00010。

另一款Lucca Power Plus,價錢比Extra便宜大約一萬元,明顯它的線身比Extra幼一點、更輕一點。資料概述Power Plus同樣是採用Gold Note實芯solid core純銀為導體,導體直徑同為 18AWG,不過線芯總股數卻減至5條。至於絕緣、繞線結構及屏蔽等,跟Extra完全一樣,唯一分別是Power Plus用的公母插頭,內部金屬只是基本鍍金處理。此外,IEC一端的膠殼體積細了一點,插入器材之中,稍嫌有點鬆,不夠穩妥,為安全計,用家必須花點心思,建議在插的底部加些承托物。除此之外,不論是Extra或Power Plus,由於線裡面設有一條管狀絕緣物,廠方提醒用家千萬不要將線屈得太彎曲。

靚聲之始:電源線

訊號線、喇叭線對於一套音響器材的重要性,相信大家早已領略得到,電源線又如何?時至今天,仍有一撮發燒友覺得電源線乃次要之物,重要性比不上訊號線及喇叭線,他們建議「彈藥」 不足的發燒友,可以用跟機線「頂住先」。於鍾一見解,情況剛好相反;電源線絕對是聲音之始,每件高質素器材都需要一條設計優良的電源線去提供電力,讓器材發揮出應有的本色。但不諱言,衰聲器材就算插入一條什麼名牌貴價靚線,它仍然藥石無靈,不會有起色,甚至可能將最衰的部分加以放大,越搞越可怕!

一如今次在本刊大試音室進行測試的兩款Gold Note電源線,匹配開聲的系統組合音色我都十分熟悉,CD轉盤和解碼器是AA Drive II/Tube DAC II MKII,擴音機系統是今個月《煮酒》評介的 Dignity Audio 260S真空管後級(前級是同廠的PM202XLR),推動Sasha揚聲器。此外,與沿用的多款參考電源線(如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Burmester Power 2.5. Vitus Audio Andromeda GigaWatt LC-3 MK3等)作比較,反覆更換,營造出的音色表現和音樂氣氛,著實有明顯分別。視乎器材系統的本質,再加入個人口味,調校出一種屬於自己喜歡的聲音來,這原來就是玩hi-fi的最高樂趣!

音色細膩,細節清晰

讓整套體系熱身一輪後,鍾一先拿起價錢較平的Power Plus,不知何解,我對它較感興趣,或者個人特別喜歡發掘一些平價而高質素接線產品吧。我把它分別接到CD轉盤、解碼器、前級和後級之上,每個地方都試過,有些不太肯定的時候,我會插回參考的電源線再聽。它比起一堆參考線是好了?還是不如?首先,我不建議Power Plus用於後級之上,聽大爆棚樂段,如「紅魔鬼」等,它顯得有一點「緊張」,場面氣勢不夠從容;就算聽Pletnev彈「柴記18 Pieces」,琴音速度雖爽夾快,完全顯示出純銀導體之特性,不過到連續的強音部分,低音鍵不斷地敲響之際,便發覺它始終下潛得不夠沉實。
至於轉換到前級、CD轉盤和解碼器之上呢?可以肯定最佳位置是CD轉盤;完全不用仔細比較就可以清楚聽到,呈現出來的樂器質感與細節更加清晰細膩,如果跟Power Oval 2比,Power Plus結像感稍稍偏細,中低至低頻位置是較為「修身」,如果閣下系統的低頻是過於豐滿的話, 也許用Power Plus會有幫助。

再聽The King’s Singers男聲合唱,Audiophile Jazz Prologue III中 track 6女歌手Seebaran唱 「Lush Life」,Power Plus的中頻和高頻表現相當不俗,一切十分「正常」,沒有什麼特別不對勁的地方。「紅魔鬼」的弦樂拉奏速度感強而毫不刺耳,百分百不會有貴價衰聲(或說個性過分強烈)銀線的誇張華麗氣氛,令人聽起來覺得過於光輝耀眼;大提琴呢?質感亦很好,很煙韌。

鍾一還想特別一提,Power Plus用於CD轉盤上聽Pletnev彈「柴記18 Pieces」,雙耳聽到的現場零碎雜聲,甚至鋼琴聲,極細微部分都有非常清晰的詮釋,還有最難能可貴者,是那些細部, 它們浮現得一點都不突兀,不故作刻意,只是加強了真實度的表現力,烘托出琴音神韻和情感, 音色晶瑩,高頻帶有光澤,音樂氣氛美極了。一直瀰漫在Tonhalle (蘇黎世)現場的空氣,似有若無,如果全神專注去聽的話,就會發現是綿密而清晰的存在著,Power Plus的效果表現實在叫人讚嘆。

Lucca Extra效果再下一城

不僅是身邊的發燒老友,就連鍾一在內,有時候對於純銀導體的接線產品都會心存芥蒂,純銀線優點很多,但缺點亦可不少,加上一般的價錢比純銅較貴,購買時要仔細考慮。Power Plus用於CD轉盤效果表現讓我滿意,把它保留於此位置上,繼續試聽另一款Extra。一如上面提及, Extratt Power Plus貴上一萬元左右,理所當然對它的期望和要求亦相對更高。測試開始我將原先插在Dignity Audio 260S後級的GigaWatt LC-3 MK3電源線拔掉,換上Extra,開聲之際,播唱 The King’s Singers Seaside Rendezvous」,生猛、靈巧、活潑的聲音已經不絕於耳,音場感非常開揚,跟LC-3 MK3穩陣紮實的個性不盡相同,全頻平衡度表現則兩款電源線都各有千秋。 坦白說,今次從Extra身上再一次真正體驗到純銀線發揮出的優點,但得補充的是,當中260S膽後級功勞亦不少,某程度上銀線夾膽機(尤其厚聲者為佳)命中率相當高,那種一接上去就好聲的感覺,又一次嘗到。

聽過多首The King’s Singers的人聲演唱,對Extra的個性基本上已略知一二,是時候放上《We Capture the Feeling two》到CD轉盤上,開始就選track 9 Dvorak From the New World」, Extra電源線給我印象是,堂堂皇皇,氣勢龐大,規模感雄偉,沒有任何絲毫壓縮現象。

「由新世界」招牌旋律一出,銅管樂器響亮齊奏,音場寬闊度自然地延伸到揚聲器左右外側位置,幾乎到達牆壁,深度感亦算理想(我覺得比LC-3 MK3再深一點點),這一刻,由於場面實在遼闊,你會感覺到管絃樂團有充分的空間可以呼吸,更不會音量一加大就會令場面縮小,加上一流的樂器質感表現,非常適合播放古典音樂,尤其大場面、大編制的樂曲。

接下來,我希望考驗一下Extra結像力與定位感的表現,在同一張試音CD中,我選播了track 5和 7兩首,前一首是一支小號(左)、一支大牛筋(中)、套鼓(右),三種樂器互奏,聲音效果不單是立體感超凡,像真度十足,發聲位置和結像大小亦交代得一清二楚,加上套鼓具爆炸性的抽擊,叫人聽得亢奮。至於track7,只得一支小提琴,位置在你的中間偏左前方拉奏,不要以為這一track 很易過關,一支琴就不需要什麼層次感,有些系統甚至會欠缺明確位置感,又或者琴音矇混。印象中LC-3 MK3播此一track的結像亦非常清晰,然而,Extra卻有能力展現小提琴與演奏場地的 「關係」,位置、結像井井有條,兼且氣定神閒,令我完全滿意。

有兩點還想補充:首先Extra用於AA解碼器和前級之上,表現亦絕對理想,聲音合格有餘,不過要真正發揮出它開揚的場面感,在本刊試音室系統中,用於後級之上更覺淋漓盡致。其次是很多發燒友都未必喜歡在一個組合裡,用上兩條(甚至以上)同品牌電源線或訊號線,認為聲音個性會過於偏重某一方向。無可否認,如此情況我亦曾親耳感受過,不過,若果偏重的方向,是適合自己口味,又能夾你的器材的話,何樂而不為?有什麼問題嗎?所以一切以重播效果作準,好聲就收貨,管它是什麼牌子吧。

Extra好在那裡?大家莫以為它會提供給你更多的低頻量感,反之,它可以完全反映出器材本身的低頻質素,不加多,亦不偷工減料。用上某某電源線後,令低頻量感大幅提升,對大部分系統未必是好事,因為同時改變了整體聲音平衡度。

Extra和Power Plus都是非常優秀的電源線,用它們去聽喜歡的音樂,絕對會令你滿意。特別用於比較大型的音響系統之上,會尤其適合。說到二者分別,由於基本設計相同,音色表現上皆有它們優越之處,但作為資深的消費者,我的建議是:先嘗試Power Plus,用於訊源部分,閣下自己聽過喜歡它的話,再考慮Extra.

絃聲音響 Sound of Strings Audio
官方網站:www.soundofstrings.com.hk
Youtube: www.youtube.com/@SoundOfStringsAudio
電話:852-2388 2893
WhatsApp: 63577925
中國客戶服務熱線:86-17817400813
陳列室及試音室
香港九龍旺角西洋菜街5號好望角大廈15樓1504室
Rm 1504, 15/F Good Hope Bldg, 5 Sai Yeung Choi, Kin, Hong Kong